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老外给汽车轮胎加满水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老外给汽车轮胎加满水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国际品牌轮胎比国产的贵那么多贵在哪里?
一,产品力。
这个是硬实力,中国汽车业停滞多久,轮胎停滞就有多久,几十年的差距不可能一蹴而就,不论是耐磨性,静音和虑震而致的舒适性,还是最直接的运动性能,国产轮胎全面落后,而且短期内没有追赶的可能。
二,品牌溢价。
品牌力的直接体现,消费者愿意为大品牌的溢价买单,以此交换心理上的安逸在经济学上已成定理,高质高价是强者的欢喜,弱者的悲剧。
三,定位。
国际大厂现在追求的是高端的运动与舒适,国内厂商追求的是低端的耐磨,说难听点就是生活与活着的区别。
朋友说路航的轮胎挺节油的,看中了LS388可以吗?
可以,根据荷兰RDW权威测试结果,路航LS388的湿地抓地力和滚动阻力性能达到欧洲标签法中规定的BB级标准,由此带来的节油效果达到了国际水准,在国际市场的节油轮胎属于领先水平。
因疫情导致原材料大涨,未来的汽车会不会也会大涨?
关键词:
作为生产汽车的基础原材料如果价格增长,是否会造成车价的暴涨?相信这是2021年消费者最关注的问题,这里可以基本确定的说-「完全不用担心」。原材料价格的增长等于加强汽车行业的竞争,这个流程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,或者理解我“优胜劣汰”也是可以的;因为汽车的利润率本就不低,否则哪来的连续20年的价格下探呢?
回顾: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,这一年中汽车生产原材料的涨幅也比今天夸张的多;其中缘由这里不再赘述,简而言之是从原材料到运输,从生产到终端销售的成本都在提升。
各大车企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,其中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如克莱斯勒沦落到被菲亚特收购,通用汽车次年破产(后变卖品牌重组),五十铃也因品控问题加上经济冲击而推出北美车市;其次还有消失的庞蒂克,土星,上汽合并南汽等等,欧洲也有诸多车企受到冲击,但是又如何了呢?
从进入2000年开始,截止到2010年期间,汽车的价格几乎以每年5%-9%的比例下降;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原材料价格飙升的阶段中,车辆的价格也不例外的持续下探。
随后的十年更是以更高的比例下探,但是在这十年中的劳动力成本是持续升高的哦;理论上车企的压力会更大,这种现象要如何理解呢?
原因其实再简单不过,DPI的增长等于汽车消费市场的体量的快速膨胀;所谓“三年不开张、开张吃三年”往往指一些暴利行业,早期的汽车生产销售也差不多,因为市场的体量很小则单车的利润率就要足够大。